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电网及工业电气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及服务,提升运行及管理效率,引领行业发展。

  •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 15365095586

行业新闻

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智能故障“破局者”

时间:2025-07-04 17:12    浏览量:9

今天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来跟大家聊一聊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智能故障“破局者”。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配电网正加速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多形态负荷交互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单T接/多T接线路占比超70%、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年均增长35%、电动汽车充电桩密度提升5倍……这些变革虽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却也让配网故障管理陷入“故障类型复杂、定位难度激增、响应时效严苛”的三重困境。传统故障定位技术因“依赖人工经验、抗干扰能力弱、功能单一”等短板,已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以下简称“行波装置”)的出现,通过“行波信号精准感知+数字孪生赋能”的技术革新,成为破解新型配网故障管理难题的核心“破局者”。


微信截图_20250704155922.png

一、新型配网的故障管理新挑战:传统技术的“失效场景”

新型电力系统下,配网故障管理面临三大“传统技术失效场景”:

1. 多源扰动下的故障信号“淹没”

分布式光伏、储能设备的大规模接入,使得故障时线路中叠加了大量暂态谐波(频率10kHz~1MHz),传统工频量保护装置的电流、电压信号被严重干扰,导致定位误差扩大至3公里以上;故障指示器因无法区分“故障电流”与“分布式电源反送电”,误报率高达40%。

2. 高阻接地故障的“信号盲区”

新型配网中,树障、绝缘老化等引发的高阻接地故障(接地电阻>2000Ω)占比升至35%。此类故障电流仅数毫安,传统选线装置因依赖稳态零序电流(需电流>5A),难以捕捉有效信号,导致70%的高阻接地故障需人工拉路排查,非故障线路停电时间平均增加1小时。

3. 多形态线路的“拓扑认知缺失”

架空-电缆混架线路、多T接线路的拓扑复杂度较传统线路提升5倍,传统故障指示器仅能标记“区间”,无法识别“主支线归属”;工频测距技术因无法动态适配线路参数(如电缆段与架空段的波阻抗差异),定位误差常超过线路总长度的10%。

这些挑战直接影响配网供电可靠性——某省2024年数据显示,新型配网故障平均复电时间较传统配网延长30%,用户投诉量增长25%。


二、行波装置的技术革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智控”的跨越

行波装置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行波信号”这一故障本质特征的深度挖掘,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从“信号捕捉”到“场景认知”的全链路升级。

1. 行波信号的“超高频”捕捉:让故障特征“显形”

装置的现场监测终端采用超高频采样技术(采样率≥2MHz),可捕捉故障瞬间产生的纳秒级行波信号(频率100kHz~1MHz)。终端集成“行波电流(0.5~1000A)+工频电流(0~1000A)+温度/湿度传感器”,覆盖新型配网98%的故障场景(包括分布式电源反送电、高阻接地等)。例如,在分布式光伏接入线路中,行波信号因具有“突变陡度大、频率高”的特征,可有效区分“故障电流”与“光伏反送电”,避免误报。

2. 数字孪生的“动态适配”:让算法“懂拓扑”

数据中心基于配网GIS拓扑数据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动态同步线路参数(如长度、导线型号、混架段波阻抗),并结合多终端采集的行波数据,实现三大智能功能:

  • 精准定位:通过“行波时差算法+数字孪生校正”,定位精度从±90米提升至±50米(实测数据)。例如,在某10kV混架线路中,装置通过孪生模型修正电缆段与架空段的波速度差异,将定位误差从800米缩小至45米。

  • 隐患智能诊断:基于“行波波形+环境数据(温度、湿度)”的多源融合分析,建立“绝缘隐患数字画像”。例如,树障放电表现为“幅值200mA、频率500Hz、持续时间5μs”的波形特征,装置可自动匹配隐患类型并标记位置(准确率≥99.5%)。

  • 故障场景推演: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故障类型(如高阻接地、短路)的行波传播路径,提前预判可能影响的用户范围,为运维人员提供“故障影响热力图”,支撑“精准复电”策略制定。

3. 5G通信的“秒级”交互:让响应“零时延”

装置搭载5G通信模块,实现监测终端与数据中心的毫秒级数据传输(延迟≤10ms)。故障发生时,数据中心可在0.5秒内完成“信号解析-算法计算-结果输出”全流程,通过短信、APP推送至运维人员,较传统技术(响应时间≥30秒)提升60倍。


QQ图片20231130110515(1).jpg

三、典型场景应用:新型配网运维的“智能中枢”

在江苏某“高比例分布式光伏”配网的试点中,行波装置的价值得到了全方位验证:

场景1:分布式光伏接入线路的故障定位

某10kV线路接入8台分布式光伏(总容量5MW),某日发生高阻接地故障(电阻约2500Ω)。传统故障指示器误判为“光伏反送电”,未触发报警;行波装置通过捕捉“幅值150mA、频率800kHz”的行波信号,结合数字孪生模型验证(模拟光伏反送电的行波频率仅100kHz),精准定位故障点为“主线第7基杆塔+35米”,运维人员20分钟内到达现场修复,避免了1200户用户停电。

场景2:多T接线路的主支线故障辨识

某工业园区10kV线路含5个T接点,某日支线发生短路故障。传统工频测距装置因无法识别支线拓扑,误将故障定位至“主线1.2公里处”;行波装置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匹配支线拓扑,结合T接点终端的行波到达时间差(Δt=0.8μs),计算得故障点距T接点200米(实际为支线第3基杆塔+185米),排查范围缩小至50米,故障处理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25分钟。

场景3:绝缘隐患的“主动式”治理

某沿海混架线路因盐雾腐蚀频发绝缘隐患,行波装置连续3个月采集到“幅值80mA、频率300Hz、持续时间3μs”的异常波形。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匹配“绝缘子老化”特征库,定位隐患点为“电缆-架空转接点第2基杆塔”。运维人员提前更换绝缘子后,该线路全年未发生永久性故障,同比减少停电时间12小时。


四、行业价值与未来展望

行波装置的规模化应用,标志着新型配网故障管理进入“智能感知、精准诊断、主动治理”的新阶段:

  • 可靠性提升:试点区域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从2.1小时/年降至0.5小时/年,供电可靠率(RS-1)从99.8%提升至99.95%。

  • 经济性凸显:年减少人工排查工作量60%,节约运维成本超200万元/县域配网;避免非故障线路停电带来的用户损失超500万元/年。

  • 技术引领性:其“行波感知+数字孪生”的技术路径,为新型电力系统中分布式电源保护、微电网故障协同处置等场景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随着“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配电网将承载更复杂的能源交互需求。行波装置作为其中的核心智能装备,未来可通过“边缘计算下沉”(在监测终端部署轻量级算法)、“AI大模型赋能”(基于海量历史数据优化隐患诊断精度)等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秒级响应、毫米级定位、全周期预警”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智能底座”。

可以预见,行波装置的普及不仅是配网故障管理的一次技术革命,更将推动整个电力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韧性化”方向加速转型,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能。

https://www.jiangsuyutuo.com/products/2.html

©2025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43789号-2    

返回顶部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