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电网及工业电气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及服务,提升运行及管理效率,引领行业发展。

  •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 15365095586

行业新闻

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新型电力系统的“神经末梢”

时间:2025-07-10 11:50    浏览量:19

今天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来跟大家聊一聊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新型电力系统的“神经末梢”。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的浪潮中,配电网正从“电力传输通道”升级为“能源互联网神经中枢”——分布式光伏装机量突破10亿千瓦、电动汽车充电桩超800万座、多能互补微电网加速落地……这些变革让配网故障管理面临“扰动源激增、故障形态多元、响应时效严苛”的全新挑战。传统故障定位技术因“信号捕捉滞后、算法僵化、功能孤立”,已难以满足“毫秒级感知、米级定位、全周期防控”的新型需求。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以下简称“行波装置”)的规模化部署,通过“超高频感知+数字孪生+多端协同”的技术融合,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连接“物理电网”与“数字电网”的关键“神经末梢”。


wechat_2025-07-10_112653_779.png

一、新型配网的故障管理之困:传统技术的“能力鸿沟”

新型配网的“高弹性、高互动”特性,使传统故障管理技术陷入三大“能力鸿沟”:

1. 多源扰动下的“信号识别难”

分布式光伏、储能设备在故障时会向线路反送高频电流(频率10kHz~1MHz),与故障行波信号叠加形成“电磁噪声”。传统工频量保护装置仅能识别50Hz稳态信号,误将“反送电”判定为“故障电流”,导致定位误差扩大至3~8公里;故障指示器因无法区分“真实故障”与“设备扰动”,误报率高达60%,甚至引发“无效抢修”。

2. 隐蔽故障的“早期预警难”

树障摩擦、绝缘子微裂纹等隐蔽性故障(接地电阻>5000Ω,电流<1mA)占比升至45%,传统设备因依赖“稳态电流突变”触发机制,无法捕捉此类弱信号,导致80%的隐蔽故障最终演变为永久性停电。某城市核心区统计显示,此类故障年均引发用户停电超1200次,占总故障量的35%。

3. 复杂拓扑的“动态适配难”

架空-电缆混架线路、多T接线路的拓扑复杂度较传统线路提升5倍,传统故障指示器仅能标记“杆塔区间”,无法识别“主支线归属”;工频测距技术因无法动态适配电缆段(波阻抗约50Ω)与架空段(波阻抗约300Ω)的参数差异,定位误差常超过线路总长度的20%,在10kV混架线路中误差可达1.5公里。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某省2024年数据显示,新型配网故障平均复电时间较传统配网延长50%,用户满意度下降28%,技术革新迫在眉睫。


二、行波装置的技术突破:从“单点感知”到“系统智能”的跨越

行波装置的核心创新在于,通过“行波信号”这一故障本质特征的深度挖掘,结合数字孪生与多端协同技术,构建了“感知-分析-决策”的全链路智能体系。

1. 超高频感知:让故障信号“纤毫毕现”

装置的现场监测终端采用3MHz超高频采样技术(传统设备仅0.1MHz),可捕捉纳秒级行波信号(频率100kHz~1MHz)。终端集成“行波电流(0.05~3000A)+工频电流(0~3000A)+电场强度传感器”,覆盖新型配网99.5%的故障场景。例如,在分布式光伏接入线路中,行波信号因具有“上升沿陡(<0.5μs)、频率高(>1MHz)”的特征,可精准区分“故障电流”与“光伏反送电”(反送电流频率仅50kHz),误报率降至1%以下。

2. 数字孪生赋能:让算法“动态生长”

数据中心基于配网GIS拓扑、设备参数、历史故障数据构建“数字孪生体”,实现三大智能升级:

  • 自适应定位:孪生体动态同步线路参数(如电缆段波速1.6×10⁸m/s,架空段2.0×10⁸m/s),结合行波时差算法(距离=Δt×波速/2),定位精度从±90米提升至±20米(实测数据)。在某10kV混架线路中,装置通过孪生体修正波速差异,将定位误差从1.2公里缩小至18米。

  • 隐患数字画像:基于“行波波形+环境数据(温湿度、污秽度)”的多源融合分析,建立“树障放电、鸟害啄击、绝缘子老化”等20类隐患的数字画像库。例如,某沿海线路连续5日采集到“幅值20mA、频率150Hz、持续时间1μs”的波形,孪生体匹配“盐雾腐蚀导致的绝缘子微裂纹”画像,提前4周预警隐患。

  • 故障影响全景推演:孪生体模拟故障行波传播路径,结合用户用电优先级(如医院、学校),生成“故障影响热力图”与“复电优先级清单”。例如,某故障点下游涉及3所医院、2个数据中心,装置可指导运维人员优先恢复关键负荷,将停电损失降低70%。

3. 多端协同:让系统“主动响应”

装置与无人机巡检、在线监测终端、配网自动化主站深度协同,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故障防控体系:

  • 空基协同:无人机搭载行波信号接收模块,可快速飞抵疑似故障区域,通过“空中行波定位”缩小排查范围(误差≤5米)。

  • 站端协同:配网主站接收装置上传的故障信息后,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转供非故障负荷,实现“故障不停电”(如通过联络开关切换电源)。

  • 用户协同:通过APP向受影响用户推送“预计复电时间”与“临时用电方案”(如附近应急充电桩位置),提升用户体验。


三、实战案例:从“被动抢修”到“主动智控”的蜕变

在浙江某“高比例分布式能源+高密度混架线路”的试点中,行波装置的价值得到了全方位验证:

案例1:分布式光伏反送电干扰下的精准定位

某10kV线路接入15台分布式光伏(总容量10MW),某日因树枝下垂引发高阻接地故障(电阻约4000Ω)。传统工频装置误判为“光伏反送电”,未触发报警;行波装置通过超高频感知捕捉到“上升沿0.3μs、频率1.2MHz”的行波信号,结合数字孪生体验证,定位故障点为“主线第12基杆塔+15米”,无人机5分钟内抵达现场确认,运维人员10分钟修复,避免了2000户用户停电。

案例2:多T接线路的主支线故障辨识

某工业园区10kV线路含9个T接点,某日支线发生短路故障。传统故障指示器仅标记“主线第8~9基杆塔区间”,需排查2km线路;行波装置通过数字孪生体匹配“多T接”拓扑模板,结合T接点终端的行波到达时间差(Δt=0.4μs),计算得故障点距T接点150米(实际为支线第1基杆塔+145米),排查范围缩小至20米,故障处理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

案例3:隐蔽隐患的“超早期”治理

某山区混架线路因雨水冲刷频发树障隐患,行波装置连续10日采集到“幅值10mA、频率100Hz、持续时间0.5μs”的异常波形。数字孪生体匹配“树障摩擦放电”画像,定位隐患点为“架空段第15基杆塔+30米”。运维人员提前清理树障后,该线路全年未发生永久性故障,同比减少停电时间20小时,用户满意度提升50%。


QQ图片20231130110515(1).jpg

四、行业价值与未来展望

行波装置的规模化应用,标志着新型配网故障管理进入“智能感知、全局协同、主动治理”的新阶段:

  • 可靠性飞跃:试点区域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从3.2小时/年降至0.2小时/年,供电可靠率(RS-1)从99.6%提升至99.9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经济性突出:年减少人工排查工作量80%,节约运维成本超400万元/县域配网;避免非故障线路停电带来的工商业损失超1000万元/年。

  • 技术引领性:其“超高频感知+数字孪生+多端协同”的技术架构,为新型电力系统中微电网故障处置、虚拟电厂动态调控、综合能源站协同优化等场景提供了“中国方案”。

未来,随着6G通信、量子计算、AI大模型等技术的融合,行波装置将向“全要素感知、全场景诊断、全环节自治”方向演进:

  • 感知层:集成光纤传感、太赫兹成像等技术,实现“行波+光学+电磁”多模态数据融合,隐患识别精度有望提升至99.99%。

  • 智能层:与省级电力数字孪生平台深度融合,构建“故障-设备-环境”全链路数字模型,支持“故障前预测、故障中决策、故障后优化”的闭环管理。

  • 应用层:对接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平台”,实现“故障信息秒级共享、抢修资源全国调配、用户服务精准触达”,推动配网运维从“区域智能”向“全局智能”升级。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宏大蓝图中,行波装置不仅是一台“故障定位设备”,更是支撑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智能基石”。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的深入拓展,它将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与能源革命的深化,注入更强劲的“数字动能”。


©2025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43789号-2    

返回顶部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