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电网及工业电气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及服务,提升运行及管理效率,引领行业发展。

  •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 15365095586

行业新闻

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复杂配网运维的“精准管家”

时间:2025-07-04 17:12    浏览量:11

今天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来跟大家聊一聊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复杂配网运维的“精准管家”。

在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背景下,配电网作为连接电源与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多形态线路(架空/电缆/混架)交织、负荷需求波动加剧,使得配网故障管理面临“故障类型多、定位难度大、响应要求高”的三重挑战。传统故障定位技术因“依赖人工经验、定位精度低、功能单一”等缺陷,已难以适应“高可靠性供电”的新需求。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以下简称“行波装置”)的出现,通过“行波信号精准感知+智能算法深度赋能”,成为破解复杂配网故障管理难题的“精准管家”。


微信截图_20250704154207.png

一、复杂配网的故障管理之困:传统技术的“力不从心”

传统配网故障管理主要依赖两类技术,但在复杂场景下均暴露明显短板:

1. 故障指示器:“区间定位”的局限

故障指示器通过检测电流突变标记故障区间(如“杆塔A至杆塔B之间”),但无法提供具体位置。在单T接线路中,排查需覆盖2~3基杆塔(约500米);在多T接或混架线路中,主支线故障易混淆,排查范围可能扩大至数公里。某沿海地区统计显示,传统故障指示器的平均排查时间长达1.8小时,占故障总处理时间的60%以上。

2. 工频量保护装置:“参数依赖”的缺陷

基于工频电流、电压的保护装置通过计算阻抗定位故障,但受线路参数(如导线型号、长度)变化、负荷波动等因素影响,误差常达1~3公里。在电缆-架空混架线路中,电缆段与架空段的波阻抗差异显著,工频量算法的定位误差甚至超过5公里,难以满足精准运维需求。

更关键的是,传统技术仅能“事后定位”,对树障放电、绝缘子老化等绝缘隐患(表现为微小电流波动)缺乏监测能力,约40%的永久性故障由这类隐患演变而来。


二、行波装置的技术突破:从“信号捕捉”到“智能诊断”的跨越

行波装置的核心创新在于对“行波信号”这一故障本质特征的深度挖掘。当线路发生故障(如短路、接地)时,故障点会向两侧发射高频行波(频率100kHz~1MHz),其传播速度接近光速(约2×10⁸m/s)。行波装置通过“分布式监测+多算法融合”,实现了从信号捕捉到智能诊断的全流程升级。

1. 分布式监测:让故障“无处遁形”

装置采用“关键节点部署”策略,在主线首末端、长支线首端、混架线路转接点等位置安装现场监测终端。终端集成高频采样模块(采样率≥1MHz),可捕捉纳秒级行波信号,并同步采集工频电流(0~600A)、电压波形数据,覆盖配网95%以上的故障场景。

2. 多算法融合:让诊断“精准高效”

数据中心基于多终端采集的行波、工频数据,通过三大核心算法实现功能延伸:

  • 行波时差定位算法:利用相邻终端记录的行波到达时间差(Δt),结合线路波速度(v)与拓扑长度(L),计算故障点位置(公式:距离=Δt×v/2)。实测数据显示,其定位精度≤±90米,较传统技术提升90%以上。

  • 隐患特征学习算法: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树障摩擦(低幅值、高频次放电)、鸟害啄击(高幅值、短时间放电)等瞬时性放电的波形特征,建立“隐患特征库”,实现绝缘隐患类型判别与位置锁定(准确率≥99%)。

  • 多判据选线算法:综合暂态零序电流比较法(捕捉故障初始0.1s内的暂态信号)与行波极性法(判断行波传播方向),结合首端终端的工频电流数据,实现高阻接地(电阻>1000Ω)、弧光接地等复杂故障的准确选线(准确率≥98%),彻底摆脱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依赖。


b62fd7820cf704e6b5eb8c755759cf2f.jpg

三、实战案例:从“经验运维”到“数据运维”的蜕变

在浙江某县级配网的试点应用中,行波装置的价值得到了充分验证:

案例1:多T接线路的主支线故障定位

某10kV线路含3个T接点,传统故障指示器仅标记“主线第5~6基杆塔区间”,需人工排查1.2km线路。行波装置部署后,主线首末端及T接点终端同步记录行波到达时间:首端终端记录时间t1=10:00:00.0012s,末端终端记录时间t2=10:00:00.0025s,计算得Δt=1.3μs,故障点距首端距离=1.3μs×2×10⁸m/s/2=130米(实际故障点为“主线第5基杆塔+125米”),排查范围缩小至90米,处理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

案例2:混架线路的隐患提前预警

某沿海混架线路因盐雾腐蚀频发绝缘隐患,传统设备无法识别。行波装置通过持续采集瞬时放电数据,3个月内定位树障隐患8处、绝缘子老化隐患3处。运维人员提前清理树障、更换绝缘子后,该线路永久性故障次数同比下降70%,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减少45分钟/年。

案例3:高阻接地故障的智能选线

某变电站10kV馈线发生高阻接地(接地电阻约1800Ω),传统选线装置误判为母线故障,导致2条非故障线路拉路停电。行波装置通过多判据选线算法,结合首端终端的行波极性(正向)与暂态零序电流突变特征,精准定位故障线路,避免了非必要停电,单次故障减少停电用户2000余户。


四、行业价值与未来展望

行波装置的规模化应用,不仅解决了复杂配网的故障管理难题,更推动了运维模式的深层变革:

  • 效率提升:单次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缩短75%,年减少停电时间超20万分钟,显著提升供电可靠性指标(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

  • 成本降低:人工排查工作量减少60%,年节约运维成本超百万元(以县域配网为例)。

  • 模式升级: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预防”,通过隐患监测数据指导状态检修,实现“修必修好、修必有效”。

在“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配电网正朝着“高弹性、高智能”方向发展。行波装置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其“精准感知+智能诊断”的技术路径,不仅为当前复杂配网运维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未来配网与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负荷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可以预见,随着行波技术的持续迭代(如5G通信融合、边缘计算部署),配网故障管理将迈入“秒级响应、毫米级定位、全周期预警”的新阶段,为构建“可靠、高效、绿色”的现代配电网注入强劲动能。

https://www.jiangsuyutuo.com/products/2.html

©2025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43789号-2    

返回顶部

留言板